实盘配资排行榜
发布日期:2025-01-26 22:11 点击次数:139

配资线上排名 2024年物业股持续盘整 超三成上市物企市值同比上涨

配资线上排名 2024年物业股持续盘整 超三成上市物企市值同比上涨

  2024年在政策利好支持下,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指数经历了两次显著的反弹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指数收于1691点,相较于2023年末的1847点下跌了8.4%。分企业来看,企业市值表现分化。截至2024年末配资线上排名,超三成上市物企市值较2023年末有所上涨。

  物业股持续底部盘整

  股价年内两次冲高回落

  2024年,物业股的股价经历了显著波动。2024年初,上市物企的平均股价在2月份触及3.4港元/股的新低。然而,随着地产“5·17”政策的出台,物业股跟随地产股出现了反弹。

  2024年10月份,央行、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联合宣布了一系列提振资本市场的措施,并通过央行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了充足流动性,推动资本市场整体上扬。受益于此轮行情,物业股平均股价攀升至年内高点5.7港元/股。

  不过,随着政策效应逐渐减弱,物业股未能维持涨势,股价再次回落。克而瑞统计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平均股价收于4.6港元/股,较年初上涨12.2%,但与2023年年初的6.9港元/股相比,仍下跌了33.3%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指数收于1691点,相较于2023年末的1847点下跌了8.4%。

 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恒生指数年内表现出色,升至20060点,较2023年末的17047点增长了17.7%。两者对比来看,物业板块指数与大盘同频共振,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2024年进一步扩大。

  企业市值表现分化

  6家物企市值百亿元以上

  从上市物企市盈率来看,目前仍处低位。2024年在有利的政策环境推动下,5月和10月物业股估值年内出现了两次显著的反弹。其中10月达到了近两年来的最高点,市盈率均值升至15.2倍。但随着政策影响力的减弱,物业股的估值再度滑落。截至2024年末,上市物企的平均市盈率回落到13.2倍,全年平均市盈率为11.9倍,仍处于较低水平。克而瑞统计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62家样本企业的总市值为2325亿元,较2023年同期微降1.7%,与2022年的4223亿元相比,大幅下降了44.9%。

  分企业来看,企业市值表现分化。截至2024年末,超三成上市物企市值较2023年末上涨,其中特发服务、新希望服务等6家上市物企市值涨幅超50%。近七成上市物企市值同比下滑,3家上市物企市值腰斩。

  从企业市值分布来看,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物企占比依然是绝对主力。百亿元市值以上的物企有6家,数量较2023年末增加1家,百亿元市值以上企业分别为华润万象生活、万物云、碧桂园服务、保利物业、中海物业、绿城服务和招商积余。其中,华润万象生活市值多达611亿元,依旧高居榜首,同比上涨6%。

  上市退市并存

  多家国资物企积极上市

  从2024年上市物企来看,上市退市并存。

  一方面,泓盈城市服务、经发物业两家国资物企上市,上市周期大幅缩短。相较于2023年润华服务及众安智慧生活几番递表,平均上市周期达661天,2024年泓盈城市服务、经发物业两家国资物企相继在港交所挂牌上市,平均上市周期缩短至307天。

  同时,深业物业、联投城市运营、瑞景城市服务、武汉城市服务等4家国资物企积极筹备上市。2024年2月6日,深业物业获得了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,标志着其上市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。2024年10月16日,深业物业更新招股书,为即将到来的IPO做好充分准备。

  另一方面,华发物业服务、融信服务两家上市物企主动寻求私有化退市。2024年5月27日,华发物业服务发布公告称,母公司华发股份拟对华发物业服务进行私有化,注销价格为0.29港元/股,较其停牌前收市价0.222港元溢价约30.63%。9月30日收盘后,华发物业服务正式完成退市,成为继蓝光嘉宝服务之后第二家退市的上市物企。2024年11月22日,融信服务发布公告称,控股股东融心一品拟以协议安排方式将公司私有化并撤销上市地位,注销价每股0.60港元,较停牌收报0.52港元溢价约15.38%。

  克而瑞集团董事长丁祖昱认为,上市物企私有化退市的原因,不乏以下两方面因素:其一,股票交易流动性相对较低,且股价呈下降趋势,上市平台已失去融资能力。其二,私有化利于公司长远发展,还能减少审计及合规义务相关的成本支出。

  市场

  住宅物业换手率提升至3.3%

  克而瑞物管调研统计显示,2021~2024年,住宅物业换手率由1.7%持续提升至3.3%,净增长1.6个百分点,意味着每年约有2万个住宅小区更换物业公司。

  据悉,2024年有6家上榜企业在管面积突破5亿平方米。其中,万物云以10.6亿平方米的在管面积荣登榜首,碧桂园服务以10.5亿平方米的在管面积次之,保利物业以7.9亿平方米的在管面积居第三。2024年TOP10企业在管面积门槛值达3.8亿平方米,TOP30企业在管面积门槛值达1.14亿平方米,TOP50在管面积的门槛值达7190万平方米。

  与2023年相比,TOP10门槛提升3981万平方米,增幅为11.7%;TOP30门槛提升864万平方米,增幅为8.2%;TOP50门槛提升1206万平方米,增幅达20.2%;TOP100门槛提升556万平方米,增幅达18.6%。随着头部物企在管规模基数的扩大,TOP10门槛增幅放缓。2024年,物业行业持续向高质量方向迈进。TOP10企业更加聚焦高质量项目,新增合约面积为2320万平方米,这些企业在规模效应、资源优势、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。头部企业与其他梯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。2024年TOP10企业新增合约面积均值为T0P11~T0P30企业的2.4倍。

  观点

  物业行业发展或“质重于量”

  克而瑞集团董事长丁祖昱认为,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重心将转向“质重于量”。企业扩张策略从单纯的规模优先转变为效益优先,区域聚焦和城市深耕已成为行业共识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制定明确的城市深耕计划,设定单个城市内的在管项目数量或规模目标,以集中资源提升项目质量和运营效率。例如,万物云早在2020年就提出了将“蝶城”战略作为未来十年的核心发展方向。截至2024年上半年,万物云的“蝶城”数量已增长至642个。中海物业则设定了在当地市场实现规模排名前三的目标,积极拓展市场份额。世茂服务明确了19个重点深耕城市。融创服务聚焦于高浓度的优势城市布局,2024年上半年,其核心城市项目密度提升至平均每城市30个项目。

  丁祖昱表示,目前优势区域和优质客户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物业企业纷纷加大对核心市场的投入力度,致力于提供定制化、专业化及高效的服务,以此吸引并保留高端客户群体。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一竞争行列,优势区域和优质客户的争夺预计将进一步加剧。

  “2025年配资线上排名,为了从竞争中脱颖而出,更多物企开始拼服务。不仅后期物业服务精益求精,更将服务创新延伸至案场营销、规划设计阶段,形成了从前端到后端的全方位服务体系。与此同时,企业对于那些低收缴率、盈利能力较弱、位于非深耕区域且管理难度较大的项目也在持续退出。可以预见,未来无论是住宅还是非住房,企业扩张策略都将从单纯的规模优先转变为效益优先。”丁祖昱进一步认为。

推荐资讯
友情链接: